• 搜罗全球艺术精品
 

静修

主办单位:前波画廊·北京
开幕酒会:2016年11月26日3:00pm
日期:2016/11/26 至 2017/1/1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红一号D座
    艺术家:董媛    

北京前波画廊荣幸地宣布将于11月26日举办年轻艺术家群展《静修》,参展艺术家包括陈思平、董媛、付小桐、劳同丽、李旭伟和伍伟六位艺术家。

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飞速的发展,我们同时也看到了艺术家在面对这一环境时所发生的变化。生存的压力、外界的诱惑与艺术创作上的瓶颈,多重的枷锁带来的极度焦虑和躁动不安,几乎所有艺术家都在思考着如何独辟蹊径。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独具匠心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奢侈,艺术家很难再从绘画技巧或是媒材上超越前人,因此如何寻求一个具有突破性的创作主题或题材成为了关键因素。

通常来说,我们会更加关注艺术家在作品中所涉及的社会叙事、文化或历史背景,因为它们不仅题材宏大,更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发展。而此次展览,我们选择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展览中的几位年轻艺术家的创作题材都源自于个人性情和趣味,或从日常经验中获得,更为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创作过程,通过如神游或修行般的重复与繁复工作以平衡现实世界所遭遇到的种种不安。

静修,无论出自于宗教或精神意义,或是仅作为一种放松的方式,需要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完全地集中精力,以达到思绪放空与内心安宁,并实现与真实自我进行联络。如法裔美国艺术家Louise Bourgeois,她的作品创作过程就如同静修,在这个动荡的世界中不断调整情绪变化并同时保持自我清醒。的确如此,艺术创作可以作为自我联络的手段,但对某些艺术家而言,它也被作为利用真实来进行自我表达的方式。

此次展览的作品看起来像是不费吹灰之力但实际目的明确,艺术家皆是以一种冥想式的平静状态来进行创作。这是一群相对年轻的艺术家,成长在一个极其躁动和充满快节奏的时代,以这种方式进行创作令人印象深刻。展览中每一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有其独特的细微之处,需要观众自己放慢下来,从各个角度审视和欣赏,随着时间流逝,这些作品的细微之处和独特的创作过程便应运而生。

陈思平(1986年出生于福建)极具节奏感和秩序感的雕塑《游》呈现并传达了机械时代的文化语境和美学理解。他的雕塑作品没有现实物像的来源,而完全依靠天马行空的想象,螺旋和冷峻的几何元素在错落的空间中结合,让他在畅游的同时诠释了建筑的美感。与充满极简元素的雕塑不同,董媛(1984年出生于辽宁)的作品《四季》和《呐喊》由成百上千个奇幻的形象组成,这些形象每个都各不相同却互相关联,甚至身体共用同一部分。这些神秘的形象来自艺术家长时间盯着空画布所捕获的形态,并迅速画了下来,有些形态被描绘下来后甚至艺术家也无从知道是什么,她的整个创作过程似乎是在演绎一场意识流,毫无章法却形象生动。

劳同丽(1982年出生于广东)作品中的色线纵横交错,重叠并缠绕绵延,第一眼就令人联想到自然界里的树根,同时也像极了血管或是珊瑚,似乎会无限地延伸。他的作品让人一看便知道极费工夫和时间,对艺术家本人而言,他把这种创作过程当作是对其耐心的一种修行和训练,同时积极地在他的创作过程中摄入劳作的乐趣;付小桐(1976年出生于山西)的作品透出一股干净纯粹的气质。对她来说,平面的画布不足以表现她心目中雄浑磅礴的山川气势。于是她将传统的针刺技术与加厚的宣纸结合,用数以万计朝着不同方向的细密针眼汇集在一起,组成了山脉、波浪等大自然中的景象,不禁让人联想到她的每一件作品创作过程就是一场修行;李旭伟(1979年出生于内蒙古)作品看上去像是随意的几笔勾勒,充满了随机性,然而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在他作品中所有的线皆由刮刀在涂有颜料的表面一笔一笔刮刻而成。

伍伟(1981年出生于河南)的作品里将他对生命的思考结合了起来。在《金身》作品中,通过描摹散落在白纸之上带有自身生命特征的毛发,并用金粉反复沿着被描摹下毛发的边缘轮廓逐渐扩大,直到不同外轮廓线相互触及,犹如磁场般在毛发的周边不断放大和流动。《光与黑暗》中放大了与人类生命息息相关的疾病病毒的形态,并赋予金属颜料的光感,同时借用星空的观看和呈现方式,将生命的不可预知性突显出来。与此相呼应的还有艺术家通过将类似动物身体的纸质皮毛赋予反常形态和色彩的《皮毛》作品,也是对生命脆弱和不可预知的探索。

我们相信,艺术家在经历过身体的苦修和心理的挣扎后会碰撞出更多的可能性,而这些细微的可能性,也许正是我们在对未来和未知世界的探索。


帮助中心 | 配送与验收 | 售后服务 | 服务协议 | 隐私政策 | 作品收集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艺术眼版权所有 © 2017 京ICP备202301453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4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