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罗全球艺术精品
 

“窥视秀”群展

主办单位:长征空间
开幕酒会:2015年12月12日4:00pm
日期:2015/12/12 至 2016/1/31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院
    艺术家:陈天灼胡庆泰林科    
“窥视秀”群展

长征空间将于今冬12月12日推出群展“窥视秀”。本次展览集合了六位活跃于当代艺术创作领域的年轻艺术家——陈天灼、何意达、胡庆泰、林科、唐狄鑫、杨沛铿,通过不同的媒介和途径,他们为本次展览带来多元创作和近期实践的新作。为了呈现艺术家的创作近况,展览本身没有在主题或内容上作特殊限定,展览现场也为艺术家提供相对独立的空间,期待借力于艺术家形态各异的创作路径,达成一种开放和聚焦并行不悖的展览方式,一窥每个艺术家此刻的思考和工作。

陈天灼(出生于1985年,生活工作于北京)

陈天灼的作品围绕着从现实超越至“超凡”或是神性状态的这一瞬间,如何达成这一“超越”,及对于达成之后癫狂状态的想象,可被视为他工作思考的中心。陈天灼的装置、表演、或录像作品,不仅从纯艺术本身吸取营养,也充满了从诸如宗教、流行文化及各种亚文化等领域汲取的形式和符号,乍看之下不可解的符号其实都是开启陈天灼天书的钥匙。“窥视秀”中陈天灼的作品,将聚焦他的纸本绘画作品,这是在其多元创作中最直接也最接近创作思考和想像起点的形式,期待在这些绘画及速写作品中得以窥见艺术家创造的世界当中的系统,及其符号、人物和形式之间的逻辑。

何意达(出生于1980年,生活工作于上海)

何意达一直以来对涉及到建筑、结构、空间、材料及作品和物件相互关系充满了兴趣,关注着日常生活中偶然撞见的东西,并被它们自身的材料和结构所吸引,思考作品是如何从材料、空间层面,以及不同的环境和阅读下产生,这些思考提供给她源源不断的创作契机。“窥视秀”中何意达的作品,她运用较为无足轻重和来源各异的材料,从雕塑的身体感出发,去讨论展示和表达之间的关系,同时丢出了更多关于艺术本身的思考,如,品位和价值体系、上下文的重要性以及阅读作为一种投射。

胡庆泰(出生于1985年,生活工作于北京)

相比于从无到有的创作过程,胡庆泰更像是在对现成物品、人或经验的发现、提炼、重新整合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和重新使用,艺术家本人描述为是情绪在受到某种牵引力之下而去进行的有意识的工作。他的作品重在捕捉和强调那些人与人之间真实存在的、模糊不清的尴尬或避无可避的微妙关系,如他将委婉拒绝好朋友们的话重复制作在衣物标签带上,除了这样的生活琐事,其他诸如一段莫名的偶遇,一些朋友之间的交往,往往也被消化转换后通过当代艺术的语言形式呈现出来。

林科(出生于1984年,生活工作于北京)

林科的工作室就是他手头的苹果电脑。他利用现代笔电生活中普遍可得的应用软件如Photoshop或苹果系统中的Preview完成一系列“控制下”和“随意”相结合的作品。近期作品将这些软件的操作者(艺术家本人)从后台搬入前台,通过操作者头像在作品中出现,“即兴”和“现场表演”的概念在林科的新媒体创作中越来越明显。在林科看来,新媒体包括的层面应该更加广泛,人体也可构成新媒体的一部分。林科只要有电脑就能创作的特殊工作方式,产生了大量可能成为作品的材料,因此,筛选便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过程,而筛选的角度和标准,在林科看来,可以是很主观的,也可以是很客观的。“窥视秀”的作品选择一方面希望强调林科作品中的即兴或现场表演性,另一方面也着力于探讨他作品中的虚拟空间与展示他作品的真实空间之间的关系。

唐狄鑫(出生于1982年,生活工作于上海)

唐狄鑫坚持两种创作形态,绘画创作和行为表演,提到两者的关系,艺术家表示,二者最开始牵扯比较多,主要体现在他们图像上补充的可能性,但是今后二者将会朝着不同的方向生长。此次展览将精选他在这两个领域里面的创作,借由挑衅艺术家本人的身体和生命而进行的行为作品被录制成影像,唐狄鑫几乎是在一种“被禁止”的状态下,突然爆发而给观众一种感官上的刺激作用。现场展览空间的设计,将引导观众由身体实践的行为作品进入唐狄鑫的世界,在几十秒钟强烈身体经验的洗礼之后,进而深入反映艺术家想象精神层面的绘画作品——两种看似平行的创作形态通过展览的空间被嫁接为一个连续线性的体验。行为和绘画两者在唐狄鑫工作中的关系或非关系将持续在“窥视秀”中被讨论。

杨沛铿(出生于1988年,生活工作于香港)

杨沛铿的创作形态以生态、园艺和摄影为主,这源于他生活中与动植物建立的亲密关系。他从小花了很多时间和植物及小动物待在一起,因为儿时的杨沛铿认为与植物和小动物的相处比起与人的相处更为纯粹和直接。杨沛铿的作品常常借用有机体(各式植物、人工饲养的小动物等),为观者提供一个精心创制的生态环境,他的创作过程中所考虑的不仅是作为访客的人类,也包括共存于同一环境下的动植物。杨沛铿可被理解为一个说故事的人(story-teller),他所精心建构的生态环境即为剧本,处于同一空间的各个有机体则是散落于剧本中的不同角色。通过这些微观的生态环境,艺术家揭示了这些植物或者动物所代表的历史、记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暗喻着人类超越命运中无法逾越的境况,以及在现实世界找到自身位置的可能性。

 

帮助中心 | 配送与验收 | 售后服务 | 服务协议 | 隐私政策 | 作品收集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艺术眼版权所有 © 2017 京ICP备202301453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4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