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探索当代艺术中延续和断层的问题,展出中国媒体艺术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年轻艺术家作品。
事实上,在保守前一代的遗产和打破这种趋势的客观必然性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特定的张力:这正是这种张力催生了新一代艺术家。我们所想提供或想象的,是一种可能性,即毋需顾及前一代的权威性,却能维系一种无畏的精神。
富有多层意义的“Degeneration”一词,或许可以代表这样的现象。从字面上解读,“Degeneration”可解释为“偏离原本的属性”,指代一种无法停止的过程,被改变而无法回到起点甚至中点的状态。这种状态未尝不可,对包括中国在内当代社会来说,这种状态是需要去面对的重要条件。而在特殊语境中,“Degeneration”的另一层意义则需要把词组拆解成“De”和“Generation”两部分来解读:单词前缀“De”,一般表示某种被剥夺的状态,在此则表示“Generation”即“年代”的剥离和缺失。作为一种进阶,“Degeneration”意味着征候和治愈的相嵌。
本次展览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它由十个“微个展”共同构成,用独立却互通的空间呈现每位艺术家的作品。这样的展览布局旨在构成一条表明年轻艺术家演进和未来方向的连贯路径,告诉观众年轻艺术家未必没有经验,而“成熟”艺术家也未必会随时间而丧失新鲜感。虽然我们反对描述年轻艺术家的各种陈词滥调,但还是会对“年轻”的新可能性来一探究竟。
虽然陆扬、陈轴、李明、叶凌瀚等艺术家的作品营造了相当荒诞和不可思议的空间氛围,但展览并非只关乎“妖魔鬼怪”那么简单。展览将一种语言推到极致,探索了以年轻艺术家的个人标准,来重新制定和再现生活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既可以通过对知名影像作品的改变来实现,抑或通过暗示某些模式的重构来唤起氛围(程然);也可以通过构建一种来自平行世界未知而复杂的图像来实现(陈维)。展览还关乎感知的畸变和紊乱,述说我们如何在“快字当先”的时代体验和形成知识(关小);关乎包括 “父辈”在内的历史和记忆,述说我们如何在其中形成自己的思想世界(李然和胡昀);最终,关乎到我们与感知邪恶的斗争,以及我们如何在这场斗争中保留自己的心灵和身体(马秋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