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罗全球艺术精品
 

【资讯】走出艺术圈死胡同:艺术为所有人而生

日期:2019/11/19 至 2019/11/19    
       
Matthew Pillsbury
Goya's Duchess of Alba - 'Goya:
Order and Disorder' -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2014, Jackson Fine Art.


艺术圈陷入了一条死胡同。不论是消费者还是艺术家,始终都在被动地为市场服务,而决定市场前景的权力落在了一小部分藏家、画廊主和美术馆总监手中。其他艺术市场的参与者——大部分画廊、策展人和艺术家本身——都在扮演支持性的角色,他们共同形成了金字塔的下层,而顶点遥不可及。渴望功成名就的艺术家如不服从游戏规则几乎别想有出头之日,而成功的案例凤毛麟角。

大多数艺术仍没有摆脱对独一无二和为特权阶层而存在的旧思想的执迷,这点既体现在单件作品的性质上,同时体现在作品所有者的精英主义上——而正是此种精英主义将艺术原本的沟通意图掩埋,艺术由此成了私人所有和经济价值的牺牲品。艺术市场从而渐渐失去了灵魂。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吗?艺术要么在空洞的特权幻想中迷失,要么就得面向它的观众。现在是时候觉醒了。


Damien Hirsts berühmter Diamantensc-
h?del mit dem Titel "For the Love of God"
? Reuters


在几乎其他所有市场中,公众的力量都能促使重大转变的发生。社交媒体和其他线上工具已经为人们提供了表达喜好的平台。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评论、点赞和分享,市场根据人们的口味来调整提供的产品,以此适应这种前所未有的点赞文化,同时避免规训人们的喜好。Netflix、亚马逊 Prime、Spotify 等服务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精心策划的内容——这就是如今我们生活的世界,无限量量身定制的内容被推送到我们眼前,然而我们还是完全忽视了文化生活中那一个顽固不变的部分。艺术界就没有此种有效改变的发生。策展人仍然决定着谁的作品被展出,而美术馆最多计算一下访客数量。公众惊人微弱的声音被少数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市场玩家压倒。公众的观点变得无足轻重。


Banksy, 
Girl with Balloon.
Photo by Dominic
Robinson, via Flickr.


由于公共艺术机构和像双年展这样的大型活动要倚靠画廊和藏家的财力支持,因此他们展示的多是艺术市场的超级明星——那些在价值市场中能攻占媒体头条的显赫人物。不难观察到,一个狭小的纽约画廊关系网掌握了决定什么是好艺术、谁将被展出的生死权,以此维护他们自己手中的“优质资产”。但这些画廊同时决定了谁将被遗落在这个小圈层之外。尽管有那些激进历史的发生,在艺术的虚构“光环”之下,女性、少数族裔和少数性别群体的艺术家仍然对机会望尘莫及,这着实令人心寒。在这样一个世界中,多元化只是一纸空谈。

那些卖座的重磅展览对改变由特定权力阶层主导的艺术市场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对已经熟悉艺术的年长观众来说,这些展览是教育活动;对年轻一代来说,它们则是可以发 Instagram 或者微信朋友圈的网红展。有人被邀请参与选择吗?没有。恰恰相反,美术馆教育部门的使命是培养公众向少数富豪藏家的品位靠拢。但这样做毫无意义。


The golden funerary mask of King 
Tutankhamun on display during 
an unveiling ceremony at the 
Egyptian Museum, Cairo after 
its restoration process in 2015.
Photo by Mostafa
Elshemy/Anadolu
Agency/Getty Images.


给公众更多话语权并不难。观众必须开始认识到他们不一定要仰慕他人的投资品。他们可以决定什么才值得欣赏,什么才该被呈现。观众可以将艺术视为己任,让艺术变成他们可以参与的文化形式;观众可以为艺术发声,而反过来,艺术也将为观众发声。

公共艺术机构需要更加民主化。我们必须构建起一个能让艺术家和观众之间产生交流的艺术生态系统。在这样的生态中,艺术市场才能开始学会尊重更多人的不同声音。这并不是无法企及的目标: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大型机构开始思考这些必要的转变。但只有开始行动,才不会错过这一觉醒的时刻。


观众:什么值得看,由你说了算!

Installation view of Tschabalala 
Self, “Bodega Run,” at Pilar 
Corrias Gallery, London, 2017.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Pilar Corrias Gallery.


首先号召热爱艺术并且想对什么值得展示拥有话语权的每个人。我们既然能够决定自己的歌单、从给我们的推荐中收获那些最优质的音乐,那为什么从未思考过将同样的方法适用于艺术呢?趣味相投的人聚集起来,共同决定什么值得观看。原本只属于策展人的选择应该对观众开放。这并不意味着观众要取代策展人的角色,但观众应该开始和策展人合作。艺术的民主化也不该变成多数人的独裁:不同观众可以选择不同的艺术形式。如果这样的文化转型能够发生,艺术就有机会走出服务商业市场、让极少数藏家获利的死胡同,转而成为我们兴趣的反映和呈现。


艺术家:动员你的粉丝!

Installation view of “Jordan Casteel: 
The Practice of Freedom,” at Casey 
Kaplan. Photo by Jason Wyche.
? Jordan Casteel.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Casey Kaplan, New York.


第二个要行动起来的是艺术家。转身走出市场的死胡同,摒弃等待被发现的固有观念,去质疑艺术市场尊奉的独一性和特权。最重要的是,挑战将艺术视为一项专业领域的固有认知,那是一种保护主义的品牌策略,仅服务于少数艺术市场玩家,却将地球上绝大部分艺术创作者排除在外。转向你的观众,重塑属于这个时代的模式:为什么我们执迷于艺术必须是唯一的?忘了所谓的“光环”,那只是为了宣传独有性的营销口号。复制、模仿、混合、采样:在音乐世界中这是一场公平的游戏,艺术家为何不能采取同样的做法?运用创作艺术的自由!这是你的创作手段,也是你可以捍卫的权利。


美术馆:为你空荡荡的白盒子注入更多活力!

勇敢一点:你多年来苦苦寻找的新观众近在咫尺。美术馆不仅可以合作营造环境,还可以创造一种新的体验,让观众为艺术赋予意义:你只需要允许观众进行参与。在长久以来以自身为参照的艺术行业,由艺术专业毕业生定义着什么才是艺术,这种情形已经持续了太长时间。许多不同声音的选择才是重要的!听听他们的想法,给他们一个空间!


藏家:别只想着投资,买你心爱的作品!

Claude Monet, Charing Cross Bridge, 1903.
Courtesy of Sotheby’s.


从本质上讲,独有性要求它必须与为数最多的潜在买家保持距离:奔走于众多艺博会的画廊主往往对这些大众买家视而不见。而这些不受重视却总量巨大的艺术爱好者往往不是作为投资购买,而是真正出于热情;艺术市场需要在新的平台触及这部分人——那些提供透明度和流动性的新的应用和平台。让我们明确一点:艺术不是投资,艺术触手可及,艺术为所有人而生。我们需要一个不只围着少数人运转的艺术市场。

这是否会有利于艺术本身?毕竟艺术创造正是这场讨论的中心。专家几乎肯定会说不,因为大众的决策不一定符合他们的利益。花了数十年的时间来建立藏家和策展人网络的艺术家其实害怕公众,他们确实有理由害怕。策展人担心如果观众突然开始对美术馆的空间和展览有发言权,这会致使他们失去掌控。但那样一来,我们将看到更多非常不同的艺术品,因为它满足非常不同的需求。


Ed Ruscha, Hurting 
the Word Radio #2, 1964.
Courtesy of Christie’s.


如果成功推进了艺术的民主化,我们都将从中受益。观众将能与他们所见的艺术相连,艺术家将在他们目前被局限的狭窄视野之外重新获得认可,藏家开始收藏他们真正珍视的作品——我们相信艺术的力量。让我们摆脱排他性的束缚,把艺术还给所有热爱它的人。


Stefan Heidenreich and Magnus Resch


Stefan Heidenreich 是一位来自瑞士巴塞尔的作者、记者及媒体理论的讲者,现居德国柏林。

Magnus Resch 现居纽约,是一位作者、艺术管理的教授,同时也是艺术品询价 App Magnus 的创始人。
(文章来源于artsy)
帮助中心 | 配送与验收 | 售后服务 | 服务协议 | 隐私政策 | 作品收集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艺术眼版权所有 © 2017 京ICP备202301453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4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