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罗全球艺术精品
 

【资讯】将荒野之息注入城市肌理,马丁·格罗斯在武汉K11艺术村营造“悖论之湖”

日期:2019/5/15 至 2019/5/15    
       
马丁·格罗斯

武汉。5月11日,德国艺术家马丁·格罗斯(Martin Gross)于武汉K11艺术村呈现个展“悖论湖(Paradox Lake)”。该展览是继张恩利和保罗·施耐德(Paul Schneider)分别于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和沈阳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驻留创作和项目展览之后,K11 Art Foundation(KAF)与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Royal Academy of Arts)合作推出的“艺术家驻留交换项目”的第三阶段。

“马丁·格罗斯:悖论湖”展览现场

“我在武汉度过了两个月的时间,这里的城市肌理和自然环境都与伦敦迥然不同,但我却发现很多事情却与伦敦有着相通之处,比如人们遇到的问题,产生的需求等等。”马丁·格罗斯在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采访时说道。“这种相通与不同之间的诗意关系也是我提出展览主题‘悖论湖’的原因之一。”

马丁·格罗斯,《悖论湖》,2019年

毕业于皇家艺术研究院的马丁·格罗斯曾在德国接受艺术教育,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一系列以建筑结构为基础的铅笔作品。在2014年赴伦敦学习后,他抛弃了绘画中的建筑元素,而以木刻形成了更抽象的艺术语言。“这个系列的概念来自于对过度书写和审查制度的解构,并以抽象的艺术语言展现出来”,格罗斯说道。

在形成抽象语汇的同时,格罗斯也在绘画内容上与伦敦形成了更深层的联结,创作了“城市景观”系列。“我通常会选择一个地点,对其进行地理环境的考察,拍摄照片、收集明信片等等。我试图将收集到的所有信息压缩在绘画的表层之上,使其形成一种‘氛围’”,格罗斯说。同时,他使用的色彩也从单纯的黑白转向浓郁的彩色。

马丁·格罗斯,《时间扭曲》,2019年

“在处理这些信息的过程中,‘文字’和‘写作’成为我作品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此次在地创作的作品中,格罗斯也运用了文字元素。在《时间扭曲》中,一只巨大的、色彩斑斓的蟑螂匍匐在同样色彩斑斓的报纸上。“我再次‘打开’了我的作品,融入了艺术史、波普文化、图腾等多种元素,让更多的可能性发生”,格罗斯说道。

马丁·格罗斯,《魔幻与现实》,2019年

在另一幅绘画中,亮黄色的汉字“魔幻与现实”被拆解和重组,上下互为倒影形成近似抽象的画面。“这件作品是我此次创作的五幅绘画中的最后一件,我希望将它与展览主题中的‘湖’的概念建立一种联系”,格罗斯解释道。“湖面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镜面的一种,物体在其中形成镜像,正如画面中上下互为倒影的文字。它同时与对面装置作品中的图像形成一种互文关系。”

马丁·格罗斯,《六月之夜》,2019年

与五幅绘画作品相对应的是一件装置作品,格罗斯沿袭了此前装置中使用的 LED 屏幕,但却使用中国特有的颜文字代替了以往作品中的英文文字。“我原计划在装置中使用中英双语,这样每个人都能读懂,但我在这里第一次见到颜文字之后就马上被它们迷住了”,格罗斯说。“颜文字有上千个语汇,能表达‘谢谢’、‘再见’、‘恨你’等含义,甚至可以指代‘鸟’等具象元素,几乎像是一个具有自身逻辑的完整的语言系统。我在中国所遇到的不仅仅是有书面形式的、传统的、正式的中文语言,还遇到了颜文字这种日常交流的、快速的、网络化语言,这启发我看到同一个地区、来自同一个源头的语言可以发生怎样的演变。另一方面,在颜文字中图像也被转化为一种语言,这与我在创作中处理文字与图像的方式有着相通之处。”

马丁·格罗斯,《白云》,2019年

同时,格罗斯在这件装置中还增加了一幅湖边的图景,这是在他此前的作品中从未出现的元素。“这是我首次在装置中加入一个具象的场景,这个场景不仅仅提供了一个背景,而是与屏幕互相补充,共同组成作品的完整意义。当我来到湖边,感受到一股原始的、野生的力量,我希望去探讨我们人类曾经如何与自然进行对话和交流。”

马丁·格罗斯,《悖论湖》局部,2019年

作为“百湖之城”,武汉以其分布于城市中的内陆湖泊著称——不仅仅是像东湖这样备受游客欢迎的湖泊,还有那些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逐渐消失或萎缩殆尽的湖泊。“湖边的宁静与慢节奏与城市的喧嚣和快节奏形成了一种令人不安的对比,我想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我在东湖看到湖的全景图被打印出来放在湖边,我很疑惑这么做的原因,而这也启发了我的灵感。在装置中加入这张图片是想要打破原有的格局,营造一种荒野与人为、原始与技术、缓慢与效率之间的悖论关系。”

关于此次驻留,《悖论湖》展览策展人、K11美术馆部(北区)总经理、KAF教育与国际关系总监薛梅表示:“我们希望参加这个驻留项目的艺术家能够与武汉这座城市和生活在其中的大众深入交流,希望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和KAF的呈现实现生活美学的提升。”“‘悖论湖’展览再次深化了KAF与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驻留合作的社会影响力,为中国当代艺术参与国际对话创造了例证与机遇,也为武汉的在地文化与生活方式提供了全新的视角。”KAF总监李家焯表示。(采访、撰文/张尧)
(文章来源于TANC)
帮助中心 | 配送与验收 | 售后服务 | 服务协议 | 隐私政策 | 作品收集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艺术眼版权所有 © 2017 京ICP备202301453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416号